近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联合市药监局、市科委等六部门,共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措施》内容全面、系统,围绕化妆品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提出了4个方面共11条具体举措,形成了从研发创新、品牌建设到市场拓展、环境优化的完整政策支持体系。
这份文件以其系统性、前瞻性和精准度,在业内引发了广泛关注。它不仅是一份指导上海地方产业发展的纲领,更被视为对中国化妆品产业整体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一次关键政策指引。
01.
政策框架解析
一套覆盖全产业链的“组合拳”
政策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对“原料创新”的强力扶持。文件明确,对成功注册和备案的新原料,分别给予最高200万元和50万元的资金支持。这一举措直击中国化妆品行业长期以来的最大软肋——基础原料受制于人。它标志着政府的产业引导思路正从鼓励“应用创新”转向支持“源头创新”,激励企业向产业链最上游、价值最高的环节攀升。
文件明确提出实施“上海品牌”领航计划,并鼓励企业参评“上海标准”,制定高于国标、行标的企业和团体标准。这一举措直面国货品牌在高端市场话语权不足的挑战。政策的深层逻辑在于,通过建立更高、更严的标准体系,为优质的国货产品提供官方背书的“信用凭证”,从而扭转消费者“外资优于国货”的固有认知。这为国产品牌突破价格瓶颈、构建品牌忠诚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是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品牌”的关键一步。
同时,政策鼓励利用人工智能、多组学、类器官模型等前沿技术推动研发范式转型,并通过“算力券”、“模型券”等新型工具支持“AI+时尚制造”。这不仅降低了企业拥抱高技术的门槛,更预示着化妆品研发正从传统的“经验驱动”迈向“数据和算法驱动”的新时代。
除此之外,《措施》在“服务”与“监管”上的创新同样值得关注。它提出建立新产品、新原料注册备案的 “提前介入指导” 机制,这相当于为企业的创新路径提供了官方的“导航服务”,能显著降低试错成本,加快创新成果转化。
政策首次在市级层面明确了各区的产业功能分工:奉贤“东方美谷”聚焦全赛道发展,静安“美创静界”侧重“皮肤科学+AI”融合,青浦发力功能性产品与国潮,宝山瞄准植物原料与新锐品牌,化工区则定位为上游原料基地。这种“一区一策”的差异化布局,避免了同质化内耗,形成了功能互补、协同联动的产业集群效应。
在要素支撑上,从支持园区建立“首席品牌官、技术官、质量官”的三首联创机制,到将优质化妆品企业纳入人才引进重点机构,再到每个项目最高3000万元的品牌建设支持,政策试图为企业构建一个从技术、人才到品牌、渠道的全要素支持生态。
02.
从“制造”到“智造”
此次政策出台,其影响将超越地域限制,对整个中国化妆品产业的价值链产生重塑作用。
首先,它将加速“技术平权”进程。 长期以来,国际大牌凭借其在原料专利和研发上的巨额投入,构筑了坚固的技术壁垒。上海政策通过资金扶持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质上是降低了国内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创新公司,进行前沿技术研发的门槛。当更多企业能够在特定成分、剂型和功效上取得突破时,整个市场的竞争焦点将从营销战、价格战,转向真正意义上的科技竞争。
其次,它为国货品牌“高端化”提供了系统性支持。 国货品牌的高端化之路屡屡受挫,根源在于“信任”与“价值”的缺失。上海政策通过支持企业参与高标准制定、培育“上海制造”品牌、并借助在线新经济平台赋能,正是在系统性解决这一问题。最高3000万元的品牌建设支持,其意义不仅在于资金,更在于官方对优质国货的“信用背书”,这将帮助国货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建立“高品质=高价值”的认知,从而真正突破价格天花板。
最后,它催生了“融合创新”的新模式。 政策明确鼓励化妆品产业与本市优势的生物医药、中医药、医疗机构等领域进行跨行业协同。这意味着,未来化妆品的创新可能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化学和配方学,而是深度融合皮肤科学、临床医学、生物技术和数据科学。例如,“医美围手术期”护肤品的开发,就是典型的医研共创方向。这种融合将催生出功能更精准、科技含量更高的新一代产品,开辟出全新的市场蓝海。
不过,在对面上海给出的这一份美妆方案前,企业也需清醒认识到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实际产业优势所面临的挑战。
大潮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政策将引发新一轮的资源集聚与产业洗牌。嗅觉灵敏的资本、顶尖的科研人才、跨界的技术将加速向上海及周边的化妆品产业生态聚集。一批以技术立身、具备“硬核”创新能力的“新国货”企业有望借此东风脱颖而出,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的行业领军者。
除此之外,政策的落地效果有待检验。 如何确保巨额扶持资金精准、高效地投入到最具创新潜力的项目和团队?如何避免园区建设“一拥而上”和同质化竞争?这需要极其精细化的政策执行和透明的评估机制。
东耳观点:上海《若干措施》的发布,其核心价值在于,它试图通过一套完整的政策工具组合,为产业构建一个能够自我强化、不断演进的创新生态系统。对于所有中国化妆品企业而言,这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的战略窗口期。在政策东风的吹拂下,企业更应刀刃向内,苦练内功,将外部助力转化为内生动力。
东耳文传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614638114@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