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亏10亿,这个高端美妆零售巨头何以失速?
2025.05.06    
分享至:
新闻简介:滑铁卢

20254月,上海家化发布的2024年财报揭开了丝芙兰中国市场的惨淡现状:全年营收71.4亿元,同比下滑18.49%,净亏损6.46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近10亿元。这一数据与2021年营收破百亿、净利润超4亿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

作为LVMH集团旗下高端美妆零售标杆,丝芙兰曾是中国市场国际大牌唯一入口的代名词,如今却深陷泥潭。其败退背后,既是渠道红利消逝的必然,亦是消费趋势变迁的缩影。 


01.

跌落神坛

独家优势消弭与渠道红利终结


丝芙兰2005年进入中国时,凭借国际大牌独家代理权、高端门店体验及早期电商布局,迅速成为美妆零售的标杆。其与上海家化的合资模式,更是打通了供应链与本土化运营的壁垒。2019年至2021年间,丝芙兰净利润稳定在4亿元以上,2021年营收甚至突破108.76亿元,门店扩张至315家。 
sephora-1-scaled.jpg
然而,这一优势在2022年后迅速瓦解核心原因在于渠道垄断的终结  

中国零售市场渠道结构呈现多元化,天猫、京东等平台引入品牌官方旗舰店,达人直播、免税店、代购等渠道分流消费者,当货架电商大力发展跨境业务、旅游零售渠道也从实体免税店走向线上扩散至全国,消费者购买进口化妆品的可选渠道大大增加,而且关键的是,这些渠道基本都解决了“正品保证”和“信任度”两个基础需求。丝芙兰的独家销售权优势逐渐被削弱。例如,OLAPLEXDrunk Elephant等新入驻品牌虽将线下经营权交给丝芙兰,但已在天猫开设旗舰店。  

另一方面,在日常销售时,丝芙兰渠道的价格优势并不明显丝芙兰日常售价高于品牌专柜,仅靠每年数次7.5折促销吸引客群。相比之下,专柜常年提供赠品叠加折扣,电商大促则通过满减、赠品进一步压低价格。

此外,本土新锐集合店的崛起也对丝芙兰的发展有一定的冲击Harmay话梅、THE COLORIST调色师等以年轻化设计、高性价比和社交营销抢占市场,其客单价多在百元级别,而丝芙兰客单价超千元,吸引力显著下降。  

中国消费者早已不再是国际品牌单向输出的对象。Z世代的崛起,让成分党”“功效派成为主流,他们用数据化的眼光审视每一款产品,用社交媒体解构品牌神话。丝芙兰曾引以为傲的国际大牌唯一入口标签,在消费者眼中已沦为中间商溢价的代名词。这种转变的背后,是消费者对价值透明的极致追求——他们既要产品的科技含量,也要价格的合理性;既要线下试用的仪式感,也要线上比价的便利性。

为扭转颓势,丝芙兰近年加速布局下沉市场,进驻宜昌、临沂、九江等三四线城市,门店覆盖城市从90个增至100余个。然而,这一策略并未带来预期增长  

下沉市场长期由区域性连锁店主导,丝芙兰难以撼动其价格与地缘优势。丝芙兰在下沉市场的门店坪效远低于一线城市,但租金和运营成本并未显著降低。同时,三四线城市消费者对高端美妆需求有限,且更倾向通过电商或旅游购物获取大牌产品。国际大牌如兰蔻、雅诗兰黛已通过专柜直营渗透低线城市,进一步挤压丝芙兰的生存空间。 

在品牌端,丝芙兰试图通过引入国货高端品牌(如优时颜、毛戈平)重塑竞争力,但收效甚微。国货品牌虽在丝芙兰渠道获得曝光,其核心销量仍依赖线上直销和社交媒体营销。


02.

结构性困境

行业趋势与内部动荡的双重挤压


实际上,丝芙兰中国的困境亦是全球高端美妆在华遇冷的缩影。2024年,中国高端美妆市场规模同比下滑3%,国际巨头欧莱雅、雅诗兰黛、资生堂在中国市场集体“喊难”
居民消费信心疲软,高端美妆成可选消费中被削减的首选项2024年全年化妆品类零售额为4357亿元,同比下滑1.1%实际上,化妆品零售额已连续3年跑输大盘——2022-2024年,化妆品零售额增速持续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
Generic_1_b9173969cf35fa3328629e33ccc6edbc8b69c00e_1745996426.png
另一方面,丝芙兰中国内部管理动荡亦加剧危机2024年,丝芙兰中国经历大规模裁员(约10%)、高管更迭(大中华区总经理陈冰离职)、及潜规则清算(员工利用会员积分违规操作)。频繁的人事调整与成本削减,进一步削弱团队稳定性与市场响应能力。  

面对困境,丝芙兰并未坐以待毙。2024年,其尝试通过人事调整、数字化升级等策略寻求突破。新任大中华区总经理丁霞曾任职京东和耐克,试图将电商经验注入传统零售;加码自有App、微信小程序、美团即时零售,构建全渠道触点引入小众独家品牌(如PAT McGRATH LABS)并强化自有品牌,试图打造不可替代性

然而,这些策略短期内难见成效。中国美妆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丝芙兰需解决根本矛盾:如何在价格透明度极高的市场中,重塑高端体验的价值。

与亚太市场的困境不同的是,LVMH所发布的2024年度财报数据显示,丝芙兰营收和利润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其在北美、欧洲表现强劲但在亚太市场,丝芙兰遭遇了一系列滑铁卢动作,不仅是中国市场失意,其还先后退出了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市场。

东耳观点:丝芙兰的困境,远非一家企业的偶然失速,而是整个零售行业在时代巨浪中艰难转型的缩影。当渠道垄断的护城河被数字化浪潮冲溃,当大牌光环在理性消费的阳光下褪色,当体验至上被重新定义,这场滑铁卢揭示的不仅是丝芙兰的战略裂痕,更是全球零售业在消费主权时代必须直面的生存命题。 

在存量竞争时代,生存的关键不在于修补旧船,而在于锻造新刃。无论是高端体验的重构,还是与国货品牌的共生,丝芙兰的转型之路可能注定漫长。

【版权提示】

东耳文传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614638114@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美美与共 东耳文传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永康街697号

邮箱:mucheng2009@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版权所有东耳(金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CP备12027953号-5

  • 微信公众号
  • 东耳头条号
关注我们:
  • 首页
  • 联系电话
  • 返回顶部
  • 跳过